大家应该都知道了。
昨晚支付清算协会、微信、支付宝都发布了澄清公告,个人码该咋样还咋用。至此,个人码被误读引起的热潮迎来了大结局。
但就算是三家官方同时发布的公告,仍然有人在问,真的假的?仍然有粉丝留言发出感叹“这是不是玩笑,全世界都解读出来个人码不能用,是不是我们不懂中文?”
我想回答他的是,你确定你真的认识中文吗?259号文哪一段写着“个人码不能作为经营收款”这几个大字?一份加强终端管理文件,好几页纸,你们在其中挑了一段“不得通过个人收款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服务“的表述,不管前词后意就解读出个人码不能用了?如果真是这样,那为什么文件不用这么简单直白的表述?比你还不懂中文咋地?
作为旁观者,我也挺感叹的,因为259号文及个人码我们曾写了多篇文章,试图纠正一些人的错误认知。
四个月前,259号文刚刚发布,我们就发了一篇《解读!个人静态收款码终被限》。
三个月前,网络上开始出现了传言引发了第一次个人码误读事件,我们就此发了一篇《明年3月起微信支付宝收款码禁止商用系误读》以正视听;随后整理了误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《讲讲个人码被误读背后的故事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;
但没想到在年底,第二次个人码被误读的各种消息又出现了;于是我们又写了一篇《3月1日后个人码不能用了?来聊聊》的文章,在文章中我们坚持认为不能拿监管文件说事,监管和企业本身不是对立,而是引导,监管只会引导企业更健康发展,而不是引导企业亏本破产,这个逻辑一定要清楚。
我们坚持认为利用误读文件,造谣税务问题带节奏是一种恶意营销,不仅属于不正当竞争,而且侵犯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。个人码本身具有很大的金融普惠性 ,产品实质上的确给社会交易环境带来很大的便捷,这本身就是最大的zz正确。
当时微支各方还没有做出任何表态和公告,之所以在文章结尾用“只要平台没限制你的个人码,该咋用就咋用”这样确凿的表述而不怕被打脸,是基于我们对行业、对文件、对监管、对企业的长期观察和认知。
何以至此,我们也在反思。第一次误读事件可能来的太仓促,让相关利益方认知不足,但很明显他们后知后觉嗅到了好处,所以第二次的误读事件各方就显得尤为准备充足且声势浩大,就像一场不期而遇的合谋。
2022开年后,很多人开始发现,多家银行机构、支付机构的官方号开始以“3月1日后个人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”为标题展开了各种宣传攻势,接着地方电视台甚至是地方报纸也出现了同样的标题;
同时财经博主、税筹、办证、办机各类中介、收单服务商等群体开始夜以继日的转发视频、截图,用这些人们眼中的“权威”机构宣传文案证明着个人码要亡了。
短短时间内,其宣传攻势基本到了全国上下街头巷尾人尽皆知的地步。园区门口卖烤地瓜的老大爷都问我二维码是不是不能用了。
我瞅着这极有意思的一幕,可以用““一鲸落,万物生,群鲨环伺, 虾蟹纷涌”来形容。相信有不少跟我一样瞧热闹的老铁有这样的感觉,好家伙,各行各业那么多人一起扯谎的阵势,真是年把年才能见到一回。
事已至此,其实味道已经开始变了;有些丧心病狂的甚至开始用“使用个人码要倒查4年税”的荒唐言辞来欺骗威吓小微用户们升级成他们的商户码;部分银行机构、支付机构跟着火上浇油,越来越多的小微花钱换上了新码,据说前些天很多机构反应商户量大增,vx后台审核都来不及,要排到几天后才能通过。
于是几天前监管部门出手了,监管给那些趁火打劫的银行机构、支付机构下发了内部通知。要求各家严肃清查并整改以“3月1日后个人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”等宣传语来营销拓展商户,停止利用歪曲解读相关终端管理制度文件来展业的行为。
所以现在你再去看那些银行机构、支付机构的公众号,其中以“3月1个人码不能用”为标题的,为宣传图的几乎都已经删除或正在删除。有些机构也已经向下发布通知,严令要求旗下服务商不能再这样宣传,偷吃的记得把嘴抹干净。
至此,尘埃落定。
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。
和谐、共生。